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

千葉佐倉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

今天第一次到位於千葉的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,覺得值得推廣一下,適合想完整了解所謂的「日本文化」的人。

博物館在日本整體的歷史,習俗,國際關係等等,各方面介紹滿廣的,今天看了也回答了許多在之前旅遊中不明所以的地方。

而且館方花了很多心思製作模型,跟江戶東京博物館一樣賞心悦目,不是只有文物的堆陳。

雖然有開放拍照,但只能限於個人用途的使用,所以照片就不放上來了。

google了一下有不少新聞都有附照片,可以參考。

例如 https://www.sankei.com/premium/photos/190325/prm1903250002-p3.html


這邊僅挑幾個有興趣的,還記得的點來寫。走馬看花之下記得也不清楚,歷史真實性在此僅供參考。

古代人相關

我對遠古人的生活特別有興趣。在有鐵器出現後的世界,基本上大家都很清楚了,比較沒那麼有趣。而遠古人的生活方式,不僅可以提供我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的反思,還可以當無人島野外求生方式的參考。

這裡對日本古代人,特別是繩文人的部落生活有非常詳細的說明,配上臘像,模型,非常直覺。

黑曜石

古代人製作石器,特別喜愛的黑曜石,也在許多歐美影集可以看到。像是冰與火之歌裡,就是少數可以除掉大魔王的武器。

蒸粽子

繩文人似乎也會蒸粽子!

有一個說明區是,他們會把食物包在大片的葉子裡,然後在地上挖洞,鋪上熱的石頭,把粽子放上面蒸。只看臘像的話,真的跟蒸粽子沒兩樣啊。誰說日本人沒在吃粽子的!

燻製食物用的地下室

這個也是很厲害,古代繩文人就懂得造地下室來燻食物了。

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嶼

博物館有一系列,遠古時候就有的互動說明。

那時候的人怎麼遠渡重洋是個謎,但確實有很多的互動。

水稻就是從朝鮮傳來日本的,從最靠近的北九州上岸,而且花了好幾百年,才傳到東北去。

那時候國家還沒形成,也有許多日本古代人跑去朝鮮,最後葬在朝鮮的。

古墳文化

之前去了大阪的古墳,但全都圍住了,只能在外面看麵包。而且沒什麼解說。

這裡對古墳有詳細說明,稍稍彌補了上次的遺憾。

很特別的是,在朝鮮半島也有不少倭系古墳的存在,不像現在韓國人跟日本人常常吵架呢。

沖之島

之前去了宗像大社,有個地方可以遙祭沖之島。

那邊的博物館對祭祀文物有非常詳盡的陳列,不過可能我沒抓到點,總是不解為何要對這個小島這麼重視,為什麼要在小島上隆重的拜拜呢。

這次博物館有好好的解說日本發展的進程,特別是地理上各地的發展,才體會到跟朝鮮半島的接觸點,是日本古文明最重要的科技和貿易窗口。貿易路線上的小島,成為祈禱航行平安的重要地點,也就不難理解了。

這也難怪日本的首都,是先出現在西邊了。

京城

有一區有說明,平安城跟秋田,岩手,北九州的城的關係,及整個列島的物資輸送情形。

倭人,倭國在說明中常常出現,其實在古代只是個國家名稱,並沒有眨義。

民俗

一到兩歲的儀式

一般印象台灣是抓周,日本是吃初食,但博物館還介紹了其他的。

繩文人一到兩歲,會在土版上拓印手形或足形。

昭和時期,除了一歲時的初食,還有背麻糬。據說背麻糬現在已經很少了,頂多吃初食吧。

河童

原來河童是九州發源的,現在九州各地也有很多河童的文物,特別是在佐賀。

朴橋のお人形様

少數沒聽說過的守護神。博物館有一尊應該一樣大的,不過下次有經過福島想去逛逛。

牛頭天王

跟疫情有關的神,原來日本的8+9主要在祭的就是這尊。

近代

佐倉連隊

二戰中,佐倉城跡後來是佐倉連隊的訓練場。兒玉源太郎也是佐倉連隊的,在佐倉武家屋敷那邊有兒玉源太郎故居。



ok,先這樣。

博物館其實有六區,我只寫了第一區的古代人,跟某一區的妖怪,民俗,但其實還有許多中世紀與近代的文物跟解說,少數民族的介紹等等。尤其是在國際互動的地方,也放了些中國與朝鮮的文物資料,算是滿全盤的。

整體而言,比起單一面向,單一地區的深入陳列,這間算是廣度足,全面性報導,綜合海內外各地資訊的博物館了。推薦可以用來補足日本文化的大背景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